期貨助力糖業穩經營避風險
Date:2022-9-8 14:52:44Hits:0
在9月7日下午舉行的2022中國(鄭州)國際期貨論壇之白糖產業分論壇上,中國糖業協會副理事長鐘金傳表示,今年國際市場形勢復雜多變,能源價格大幅波動,美元指數創20年新高,大宗商品暴漲暴跌,白糖也難以置身事外。不過,白糖期貨等金融工具充分發揮功能作用,為涉糖企業、行業提供了風險管理平臺和機會。
??“期貨和衍生品法今年8月1日正式施行,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期貨市場充分發揮價格發現、風險管理和資源配置的功能有了制度安排。白糖期貨服務食糖產業高質量發展有了法律保障?!睋娊饌鹘榻B,我國是糖業大國,食糖年產量在1000萬噸左右,消費量在1500萬噸左右,產不足需格局較為明顯,需要進口糖來補充。目前,我國糖業發展戰略堅持以國產糖為主、進口糖為補充。
??鐘金傳認為,食糖企業需要充分利用白糖期貨管理好市場風險?!跋M舜伟滋钱a業論壇能夠幫助大家研判食糖市場形勢,分析白糖期貨價格波動的前因后果,探討食糖企業風險管理策略,助力食糖企業生產經營,促進糖業充分發揮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積極作用,保障糖業高質量發展?!?/span>
??從我國食糖消費現狀來看,近10年間食糖消費總量整體平穩,年度間的增減幅度不大,年消費總量保持在1500萬噸左右,只有上個制糖期偏高,達到了1580萬噸。在波動幅度方面,年最高增長量不超過100萬噸,增幅不超過10%,降幅則不超過3%。雖然我國是人口大國,年均消費總量排世界第三位,但年均消費總量只有1580萬噸,僅占全球的8.9%,處于較低水平,如印度的消費總量有2800萬噸,占全球的16.1%。另外,我國人均食糖消費量常年在10公斤左右,去年略高一些,達到了11.19公斤。從自給保障能力分析,近10年來,我國食糖最高的自給率接近100%,最低不足60%。近年來,我國食糖自給率有所回升,當前達到68%,處于70%“保供穩價”安全線附近。?
??“分析我國食糖消費方面存在的問題可以發現,主要特征為‘三低’?!辩娊饌髡f,一是人年均食糖消費量低,世界平均水平為22.8公斤,市場相關機構建議每人每天添加糖攝入量不超過50克,折合人年均消費量為18.25公斤。與此同時,還存在消費不平衡問題,主要表現為不同地區人群與季節間人均消費不平衡,如城市與鄉村人均消費、不同季節間人均消費、不同年齡人群的人均消費等。二是食糖消費占比低,化學合成甜味劑占比高。在國內糖市,食糖消費占比僅為52%,相比以往有所降低,國際其他地區為70%—80%。究其原因,由于果葡糖漿、化學合成甜味劑等價格低,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食糖市場。據了解,糖精、甜味素等在國內糖市占比為19%,世界平均占比則為10%。三是食糖自給率水平低,令國內糖市易受進口糖沖擊。在國內食糖消費總量波動不大之際,糖市自給率的高低主要受國產糖數量增減的影響。由于土地與水資源等有限,國產糖數量從1484萬噸下降到1000萬噸左右,今年的產量只有956萬噸。另外,受進口糖關稅水平偏低、勞動力成本增長快的影響,國產糖競爭力較低。據了解,世界食糖進口平均關稅水平在97%左右,我國只有50%。從糖料成本分析,國內糖料價格偏高,如廣西甘蔗到廠成本超過500元/噸,糖料占到國產食糖生產成本的70%左右,而印度的糖料成本只在300元/噸左右。
??針對我國食糖消費發展趨勢,鐘金傳認為,主要的影響因素是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人口增長及結構、居民消費習慣、其他甜味劑替代以及食糖供求變化和價格波動。例如,從消費習慣來看,當前有部分企業通過宣稱“無糖”“0糖”來吸引消費者;網絡上存在對油、鹽、糖危害性的片面宣傳,甚至將油、鹽、糖妖魔化,既不利于食品產業健康發展,也不利于市場健康轉型?!敖】档南M理念應是用具有天然、健康特征的功能物質和原料,制作滿足不同人群多元化需求的食品?!彼f。
??鐘金傳認為,未來我國人均食糖消費水平將不斷提升,食糖消費占比將回歸正常,食糖消費總量會呈現穩中有增的發展態勢。不過,受多種因素影響,未來我國食糖自給水平提升仍面臨較大挑戰,白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期貨市場的保駕護航。
來源:期貨日報